117年后,他们进入视而不见的幸福晚年
年12月7日,福州,毛公华下楼取外卖后忽然找不准回家的方向,一步步走入方向相反的黑暗。毛公华出生于年,他知道自己出生于2月,但不知道是哪一天。年9月,他来到盲校读书,无名无姓的他被医疗室的刘医生取名叫“毛公华”,成为“毛泽东的孩子”。他是福乐家园盲人院的手机达人,手里有五部手机。盲人学习手机的使用不容易,经常一款手机同时买好几部,坏了一部就换一台同样的。
这是VCphotos的第次推送。
07:42点击视频,观看67位盲人朋友的生活日常。严冬临近,你也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参加腾讯公益“为爷爷奶奶添新衣”项目,为个贫困孤寡老人送过冬物品。
最早是沈爱美女士的决定。
年,即清光绪29年,StephenEmily女士从英国辗转来到福州,她的中文名是沈爱美。当时的福州华洋杂处,在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已被迫“改革开放”超过60年。沈爱美在福州仓山租赁民房,立志要办一所盲童学校。
年的时间,像兔子,像狗,奔突而过。
沈爱美女士想不到,她当年立志造福福州盲童的举动,所带来的福报会绵延超过一个世纪,更让如今还健在的67位老人成为可能是全中国最幸福的盲人。
聚居的盲人们通过数十年的辛勤劳动获得收入与尊严,不少人都有退休金。盲人们盲而不废,有不少人建立家庭,生育儿女,孙辈甚至去国外留学。
“妈妈”与“大姐”
明道盲童女校最年轻的学生,如今也已步入耄耋老年。李兰英是其中一位。她的一位朋友前年去世前,还跟她用盲文写信,说起早年沈爱美女士创办盲校的故事。
当年,她到底要办一所怎样的盲校?
沈爱美女士的决定今天看来,稍显随意:她准备收养一位盲童,并为他建一所盲童学校,让他接受教育。如果盲童是男孩,就办一所男校。如果盲童是女孩,就办一所女校。
年12月22日,福州,苏庆平和李兰英在住处合影。二人是盲校同学,又相守一生,生养一双女儿。如今他们又升级成为外公外婆,幸福的晚年对他们来说是正在进行时。
李兰英年入校时,还见过这位第一个进入盲校的女童,她叫姜玉莲(音)。姜玉莲,成为所有盲校学生口中的“大姐”。而所有的女童,都喊沈爱美“妈妈”。盲校所收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山西、厦门、新加坡等地因饥荒、天灾而流离失所的孤苦女盲童。
年,沈爱美因心脏病发,回国养病。但明道盲童女校的教育事业并未止步。
从建校到年,明道盲童女校共有九个外籍女校长。抗战期间,兰女士(MissLamb)担任盲校校长。学校当时每天只能吃两餐饭,兰女士还曾到欧洲为盲校募款,勉力维持。
盲校虽由西方传教士任校长,但实际校务皆由华人主持,从事具体管理的也都是华人。学校分为幼稚园和初级小学。教授科目主要是学习福州方言盲文,还有珠算、唱歌、弹琴等。
年12月8日,福州,施埔堂教会的工作人员前来引领盲人朋友到教堂做祷告。他们身后被贴上危房标签的建筑,曾经是盲人工厂的车间和宿舍。
因为学生都是视障女童,所传授手工训育课程以家政为主,比如布置住宅、洗碗、汲水、濯衣、缝纫、看护幼童等。从年的一项统计看,当年明道盲童女校有80多名学生,从3岁到40多岁不等。而已成年的学生也大多不愿出嫁,甘心留校任教,学校也另外雇佣10多位明目女工协助校务工作。
从盲童到明星
年,5岁的盲童李兰英进入盲校学习。她记得当时学校还有外国人,“一周后,外国人就已经离开中国。”
年12月14日,福州,已成危楼的盲人综合工厂内部,盲人朋友生产生活的痕迹被灰尘覆盖。
此后至今,她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盲校度过。不少盲人的记忆力异常强大,李兰英也不例外。她清晰记得那是年,“福州市民政局的人说,盲人也要自食其力,也要为社会做贡献。”
盲校的盲人们开始尝试做竹编的热水瓶壳,也开始编竹篓。李兰英半工半读的生活,从上一年级时已开始。她早上读书,下午就开始搓草绳、编绑裤腰的布带,也编草席。
年12月6日,福州,韦秀清(左)和唐兆发在福乐家园的活动室打牌。他们玩牌无需光线,但需要触摸辨识每张牌的点数,并把打出去的点数口头告诉牌友。
当年盲人打的草席,质量实在好。李兰英回忆说,婴儿在上面撒尿,都不会漏下来。
年,盲校又成立盲人综合工厂,生产的产品曾被送到北京展览。盲人工厂参加过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生产战线群英会,盲人工厂获颁一面红旗,从北京扛回了福州。在大跃进年代,盲人工厂一年的产值能有一百多万人民币。
年12月14日,福州,四位盲人午后站在楼下休息。目前,67位盲人居住在四周的五栋楼里,中间的一块空地是盲人朋友的主要活动场所。盲人们依靠的那根铁栏杆,是数十年来他们辨识方位的非常重要的凭证。
从盲校毕业的学生,绝大多数都进入盲人工厂,从学生转换到工人。此后,盲人的活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盲校周边。
年,第一届福建省盲聋哑文艺汇演举行。这一年李兰英15岁,她第一次离开盲人院,从福州市仓山来到了同在福州市的东街口表演。
从今天地图距离看,两地直线距离大约8.9公里。
年12月8日,福州,十多位盲人在午后集合。他们准备坐公交车去福建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参加一场趣味运动会。
李兰英仍记得,在年,她曾经连续五个晚上和文艺队出去演出,唱《三面红旗多么好》,也唱《刘胡兰》。自来水公司、养路工程处、解放军招待所…福州市很多单位都想观看盲人文艺队的表演。
李兰英觉得,当年的自己像一个大明星,“所到之处夹道欢迎,还献花给我。”
年12月8日,福州,和健全人一起参赛的趣味运动会结束了,翁德金得了第一名,奖品是一台电饭煲。他夺魁的项目是趣味保龄球,通过两次将篮球向前滚动,他共打倒了13只矿泉水瓶。
盲人的爱与家
年来,盲人工厂人数最多的年份是年,当时超过两百人。而这家工厂一直开到年才结束。进入21世纪,不少工人也已退休,盲人的手工制品在制造业发达的福建省已逐渐丧失竞争力。
而盲人们的生活仍在继续。李兰英和同为盲人的苏庆平结为夫妻,建立家庭,生养一双女儿,相守至今。
年12月15日,福州施埔堂,盲人朋友触摸盲文唱赞美诗。67位盲人居住在福乐家园周边,其中半数左右是基督徒。每周日上午,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们都会彼此搀扶着到教堂做祷告。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于都是盲人的苏庆平和李兰英来说,生活可谓难上加难。
苏庆平清晰记得,年左右,一级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24块钱。捱到36年后的年,苏庆平的工资终于涨到了多块。目前,他一个月的退休金有多块,也觉得这已经很不错,很知足。对比社会上的盲人来说,他自己觉得已经算很幸运的人。
年12月22日,福州,盲人朋友做完祷告,在人们的带领下准备返回住处。最近街道整修,路面坑坑洼洼,给他们的行走带来诸多不便。
苏榕清是苏庆平和李兰英的大女儿。她从小知道父母都是看不见的人,也就自觉开始承担家务。虽然父母是盲人,但是该给她的爱,一点也不少。从她记事起,父母每年春节都会给她买新衣服、新鞋子,然后去照相馆拍一张合影。
父母还会带姐妹俩去福州的西湖游玩。姐妹俩跑着玩,父母坐在旁边,玩够了再一起回家。
年12月6日,福州,吴高雄做饭的同时打开收音机听节目。63岁的他自己做饭,妻子已去世。他一个月的低保能有七百块钱左右,平时喜欢弹三弦。他有两个亲哥哥,不过已经三年没见了,“哥哥身体也不太好。”
年,盲人工厂正式关闭,而福州市专门为盲人朋友服务的福乐家园也于同年成立。退休的盲人们可以经常聚在一起打牌、下棋、弹钢琴、欣赏音乐。苏庆平担任棋牌组组长,而李兰英担任信息组组长(负责带盲人朋友学手机、电脑)。工友同事有事,当时没手机通信,夫妇俩在几栋楼之间不断奔波,日复一日。
苏榕清觉得,这两年父母白发多了,明显老了,上楼梯没以前那么快了。
年12月7日,福州,盲人朋友在尝试解开红绳上打的结。福建师范大学的学生设计了这个小游戏,哪位盲人朋友打开的速度最快,将会获得学生们准备的小礼品。在解绳结的游戏中,阿姨们的手速明显比叔叔们要更快。
苏榕清记得自己小时候,父母四点多得起床洗米煮饭,然后她得带父母到市场摆摊两个小时,卖竹子做的羊毛针,然后赶在八点前回工厂上班。晚上五六点下班,再出门去市场摆摊到晚上十点。
回家还不能立刻休息。因买来的羊毛针竹刺较多,还得进行二次抛光加工。苏庆平和李兰英就在厨房加工羊毛针,直到凌晨。每天睡三个小时,是当时生活的常态。
年12月7日,福州,张雄贵正准备从公厕回到住处。他到盲人院,今年62岁。他有好几个哥哥姐姐,一个哥哥在北京,以前哥哥帮他很多。从前,他非常盼望过年,因为可以到姐姐家去玩。现在他不喜欢过年,自己待着更安静。现在他的姐姐老年痴呆,也没法来看望他。他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厦门的鼓浪屿。
每天赚的钱拿回家,一双女儿想吃什么东西,苏庆平都会买来满足她们,“在爸妈的辛苦劳动下,我们两姐妹还是很幸福的。
年12月7日,福州,毛公华在等外卖的时候在楼下散步,他一不小心撞到了一楼邻居的长凳。
摸房子
苏榕清还记得父母第一次抱到外孙女时的情景。他们太高兴了,终于升级当上了外公外婆。
“这个孩子是健康的,就是最好的。”
年12月15日,福州,苏榕清协助盲人朋友拍摄证件照。她从小在盲人工厂长大,是福乐家园的联络员,和每位盲人都熟悉。最近残疾人证要更换,不少盲人朋友都需要重新拍摄两寸证件照。
在盲人工厂家属区住了几十年,最让苏榕清觉得开心的事,莫过于早些年和父母一起去“摸房子”。
早年正在盖家属楼的时候,不管是打地基还是盖到一楼、二楼,苏榕清的父母经常会在下班后来到工地,用双手触摸他们将来要入住的房子。
年12月7日,福州,两位大学生志愿者护送盲人回到她们住处的一楼楼梯。一旦摸到楼梯,他们上楼的步伐便立刻坚定自信起来。接下来的每一层台阶,她们都非常熟悉。
“盖到一楼了。”
“盖到二楼了。”
“盖到三楼了。”
……
年,房子终于落成,父母就很开心地天天等着分房子。最终,苏家住进了第四层。
年12月7日,福州,苏庆平站在福乐家园门口的空地。他身体右侧是防空洞的入口。年代,盲人工厂订单减少,盲人曾全部参加挖防空洞的事务。此防空洞规模巨大,内部设有三个出口。
直到今天,苏家每天都收拾得干净整洁。这是他们温暖的遮风挡雨的家。苏榕清每天都来到父母都家中,为他们做饭,收拾房屋。饭桌上每个人坐的位置数十年来从未改变,爸爸面朝北,妈妈面朝东,一个用来放骨头、贝壳的空碗放在二人中间。
苏庆平每天上下午一有空,喜欢下楼到福乐家园的棋牌室,和其他盲人同事一起下象棋、打牌。我也因此第一次目击盲人下象棋时的震撼:他们辨识棋子全靠手摸,不但要记住自己每一步的动作,同时也要记住对手每一步的走势,然后再研判棋局,择子而动,并需要随时说话告知对方,自己这一步在什么方位落了什么棋子。
年12月6日,福州,两位盲人在福乐家园下象棋。观棋不语不是他们的风格或方法。他们的对弈过程全靠触摸,在记住自己每一步的落子后还需要记住对手每一步的走向,并随时将自己的落子告知对方。
“观棋不语真君子”,这从来不是他们的风格或方法。
棋盘上空,四只手不断移动和触摸,在空中也不时碰撞在一起。
他们因命运的不幸而失明,赔上数十年的谨小慎微与兢兢业业,终于换得晚年的片刻安闲。
毛爱香,年出生,她是被遗弃的孤儿。她年开始工作,5年从盲人工厂退休。她觉得自己的生日可能是10月8日,不过自己每年也不过生日。老公过世后,她独居在公寓楼里,她的女儿经常来看她。她入盲校读书时,老师给她取名叫“毛爱香”,成为“毛主席的孩子”。她觉得自己的名字还行,“我可以喜欢。”
每周六,福州市多所高校的大学生都会到福乐家园来做爱心志愿者,给盲人叔叔阿姨做饭、陪他们逛超市、讲解健康知识……每月一次,福州市多位爱心理发师都会来到福乐家园,免费给每一位盲人叔叔阿姨理发。
他们终于不再需要像23年前的自己,好奇地手牵手,每天都想去触摸那还没盖好的房子,每天都想去触摸未知。
幸福的晚年生活,正被辛劳一生的他们一天天经历,并时刻确认。
年12月22日,福州,余大务和妻子李璧玉合影。二人是盲校同学,年结婚时,已经认识15年。年开始,盲人工厂没什么业务,余大务曾经挖过四年防空洞。年代改革开放,余大务就开始到市场卖西瓜刀、羊毛针等日用品,“社会开放了,这已经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了。”余大务5年退休,工龄43年。现在他有退休金,每天喜欢下楼和朋友下象棋。
年12月28日,福州,83岁的龚庆颛坐在住处。13岁那年,他在福州街头玩国民党部队遗弃的炸弹,不幸被炸伤,失去右臂,并双目失明。他从年来到盲校,生活至今。他最大的自豪是供养孩子上了大学,孙辈又出国留学。
年12月29日,福州,林宝玉和妻子郑慧恩留影。林宝玉82岁,郑慧恩76岁。郑惠恩幼年没及时医治眼睛,后天致盲。林宝玉的眼睛在七岁因妈妈用草药擅自治疗,而不幸致盲。年,二人在盲校相识。郑慧恩了解到林宝玉家里无人,平时孤单,便告诉他,“我们合一个家庭,你就不孤单了,会感到家庭的温暖。”此后至今,二人育有三个孩子,孙子和外孙都已在读大学。
年12月29日,福州,毛文胜和贾永芹夫妻俩结束摆摊,推着自行车回到福乐家园的住处。贾永芹是贵州人,患有白化病,视力较低。二人外出时,贾永芹是毛文胜的眼睛。
年12月29日,福州,毛文胜和贾永芹夫妻俩在住处合影。毛文胜今年60岁,他是出生就被遗弃的孤儿。10岁时,他从孤儿院来到盲校。他至今记得那天的具体时间,“年6月16日,那天是星期二。”那天下午三点多,孤儿院的两位阿姨把他送到盲校。一位孙姓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阿盲。”毛文胜说,当时孤儿院给孩子命名都很随便,瘸腿,就叫阿瘸。盲人,就叫阿盲。每个人的身体特征是名字的来源。孙老师震惊了,“怎么能叫这个名字?我给你取个名字吧,你就叫毛文胜。毛主席会取得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毛文胜也成为了“毛泽东的孩子”。
年12月15日清晨6时39分,福州,早上行人少,翁德金独自外出去超市买菜后准备走回住处。数十年来,盲人院的朋友对四周的路况已经十分熟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