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阳的联想新民晚报

老同事郑老师发来年上海科影厂摄制的科教片《小太阳》视频。也许因为有过在青少年科技指导站工作的经历,加上郑老师的爱人小朱在其中参演,于是,我饶有兴趣地看完这部科幻电影。

《小太阳》讲述的是四个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北方孩子渴望春天早早到来,在科学家帮助下把“人造小太阳”送上天的科幻故事。电影中出现了飞行汽车、机器人门卫、模拟核聚变、载人火箭、航天飞机等场景,有一定前瞻性和可看性。特别是结尾“小太阳”放上天了,冰融了、雪化了、花开了……旁白说,小朋友,难道这永远是个幻想吗?这给观众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我欣喜地看到我们国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核聚变研究,成绩喜人。年,国家正式立项建造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也就是“人造太阳”,并在合肥、成都两地开展了研制。最近看到报道说“中国人造太阳”已取得重大突破,等离子体中体电子温度首次达到一亿摄氏度。“人造太阳”工程正朝着预期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看到这里我突发奇想,参与“人造太阳”这项造福人类环境和能源伟大工程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中,看过《小太阳》电影唱过《种太阳》童谣的少年儿童应该有不少吧?当今的中小学生又对哪些科学技术和知识感兴趣?取得了哪些成绩……带着这些问题,我来到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与少年宫副主任、上海青少年科学教育协会副秘书长郑思晨老师及少年宫计算机中心原主任、特级教师王颂赞进行了交谈。

郑思晨老师说,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科技教育和创新。每年5月全国中小学都会开展“科技活动周”,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科技人才。当年小平同志看了王颂赞老师的学生李劲的计算机操作表演后,说了“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如今,李劲已是信息技术前沿的一名计算机专家。今年1月,他已回国投身于“之江实验室”,致力于“钱江源”人工智能平台的建设。此外,微软“最年轻的经理”李万钧、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洪锋、世界著名游戏设计师陈星汉、中国少年科学院士郁寅栋、入选清华大学“姚班”的施天麟等都出自中福会少年宫计算机活动中心。

郑老师又介绍了今年开展的“第三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STEM创造发明活动”。她说,我们的“人工智能”活动开展已有三年,编写了人工智能的小学版、中学版教材,融课程活动与科研活动于一体的新科技活动模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了中小学创新人才。

王老师接着补充说,人工智能教材很受中小学生欢迎。有的小朋友原来沉迷于电脑游戏,在老师和家长的启发和引导下,发现人工智能还可以控制电器,实用又有趣,就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搭建了一个智能家居的操作系统,给家里的电灯、洗衣机、冰箱、电饭煲乃至百叶窗光照系统都进行了自动调节,提早实现了智慧家居。

我问郑老师,STEM怎么理解?郑老师说STEM是英文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大写字母,核心是跨学科教育。在推进过程中,又增加了艺术、互联网等领域,倡导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王颂赞老师说,全国创新大赛英才奖获得者朱晓伟现在清华大学就读,他就是复合型创新人才。他在少年宫学习时,提出通过电脑程序“混搭”手机与家用电器实现远程控制的想法,但一直难有突破。一次新年聚会,朱晓伟请大家出主意,一位师兄提到刚时兴的云计算技术。朱晓伟吸收了这个创意,完善了项目,参加了有“少年科学奥运会”之称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取得了大奖及7项专项奖等优异成绩。

我相信,我们的新一代,这颗喷薄而出的“太阳”,将在新时代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和热量。(潘与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25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