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位浪漫的父亲,是怎样一种体验
本文看点:
今天咱们放下家长的身份,以孩子的身份来看看这篇文章。文章中会推荐一部纪录片。
湖南长沙,一位父亲盼着国庆假期女儿回家,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女儿假期只能在学校度过。这位父亲太想女儿了,开车里去学校送宵夜,父女俩隔着铁门撸串,温馨又心酸!
几年前,一位杭州的爸爸去上海看望女儿,发现客厅有个小空间可以利用,就随手拿起刚刚拆开的冰箱纸盒,给女儿搭了一个简易的小柜子。别看是硬纸板做的,承重根本不成问题。身为电影制作人的女儿郑若行随手把爸爸和他的手工柜放上了微博,大家的反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于是在年,就有了《爸爸的木匠小屋》,这部纪录片的主角就是郑若行的父母——郑安全和金元晓,他们也被网友称为“郑爸爸和金妈妈”,记录木工匠人郑安全的发明创造和木工技艺。郑爸爸生于50年代,17岁下乡成为知青后,他想学一门手艺傍身,于是选了木工。当时他身边有些年长的朋友比较熟悉木匠手艺,于是“跟着他们就玩了起来”。从打下手开始,渐渐学会做家具、盖木房。因为要帮金家打家具,遇到了将来的妻子金元晓。之后,郑爸爸下乡回城进工厂,再到做水环境治理,40多年,他的工作与木工没什么关联,不过他一直在把木工当成爱好,无论家搬到哪里,他都会找出一个小空间作为木工房。“一样东西我一定要学好它、学到位。不能半途而废。谁都不学了我还在学。”郑爸爸的动手能力超强。逢年过节去亲戚家做客,大家就会拿出各种坏了的吸尘器、电饭煲、热水器、桌椅板凳拉链包包什么的让他帮忙修。“木工,是所有工匠的基础,工与工之间是相通的。我动手能力也特别强。这个动手能力还是跟木头有关。”他将木工手艺全部融进了生活,像魔术师一样,总能给家人带来惊喜。有一年,郑安全带着妻子和朋友一起去看一个筷子展览,期间有机会可以动手体验自己做筷子。对于木工大拿郑安全来说,筷子没什么难度。他在别人做筷子的时候做了两个发簪,送给金妈妈。金妈妈感动地不行,因为连她自己都忘记了,那一天是她的生日。年,30周年结婚纪念,七夕的时候,郑爸爸用木头做了木制项链,在后来接受导演女儿采访的时候,他有些不好意思,说那是女儿要求做的。金妈妈说:“他给我挂上去这一刻啊,我真的是感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年初,老房翻修基本完工,郑爸爸要给妻子做个手镯,结构上的东西没突破,头痛了好几天。不过,他最惦记的还是妻子的看法,关键是要让她喜欢。
上图郑爸爸给妻子做的木剑。
木匠教育孩子:
成材不易,用松配给予自由郑爸爸说“我们家里面对小孩没有一定要想怎么样,我觉得读书能够60分就可以了。”他也说过,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也很乖。对比当下不少家长都将子女的教育管得滴水不漏,郑爸爸说自己的教育心得是“让他们自由”。他喜欢和女儿讨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用果奶罐子做灯笼、用纸板做房子;台风天断电的时候,用蜡烛做小动物。还会把牙膏锡管和颜料锡管熔化,倒膜做玩具。只要幼儿园、学校布置手工作业,“父女俩就会一起做,并不是刻意地要给她做,我喜欢帮她一起完成。那个时候做灯笼,一般人家都是用纸糊的,那我们就不一样,用薄一点的木板,做出来蛮立体的。我们俩做这些东西都很认真的,本身也想炫耀炫耀。”
十岁那年,郑爸爸给郑若行做了一个首饰盒,锁还是外婆留下来的,上面的金属配件也是郑爸爸打磨制作的。孩子长大了,他一直强调,年轻人现在压力很大,一定不要给他们添麻烦。
郑爸爸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他的木匠思维是一致的——尊重,并给予自由。作为木匠,他认为每一棵树木长到成材都很不容易,必须认真对待。以前南方的木材比较少,盖房子用的柱子是歪的,“所以它的重心肯定是要外移的,做柱子石墩的时候就要偏位。柱子是歪的,但是怎样让整体看上去不歪。”在柱子旁边加了一个框,这叫抱接。郑爸爸说这是南方工匠的智慧。郑爸爸要修老房,老房的柱子已经被白蚊柱了,外层也已经腐烂了。郑爸爸还是决定保留这个柱子,他用斧头敲了敲柱子,没有空心。
“木材的芯要比外面的密度高,好的材料都是在芯子里。”作为父亲,他最在意的“教育之芯”是让孩子从兴趣出发,享受“单纯做事的快乐”,其他的事情他不在意。女儿郑若行说:“父亲从不过多问我的学习,有次接我放学,他还去初中部接我,但我已经读高中了。”
修老房子的时候,郑爸爸给这根“外表破损,却拥有一颗好芯”的柱子做了一个包层装饰,他没有把柱子封闭住,可以直接打开看到里面真正的柱子。他认为封闭式的结构对建筑没有好处,柱子闷在里面,木头容易坏掉。“木头像一个活的东西”,所以必须让木头透气。不只是对木头,“有余地才有自由”是郑爸爸木匠思维里的底层逻辑。老宅里有一个防空洞,“以前家家户户都会有一个防空洞”。老宅在重修的时候,他把防空洞重新挖了出来,成为了一个2米深的地窖。有人问他为什么会把地窖的门做成镂空的设计。他的回答是,闷在里面的东西是不好的。
所有的东西都要有空的地方。最早的空调就是地窖。地窖上面镂空,把气漏上来,这就是调节空气用的。这个地窖虽然不大,但是还是有一点点微小的调节作用。”作为父亲,他会在局促的环境中给女儿留有空余,让女儿不受打扰。女儿小时候有一个隐藏的小屋,是他专门给女儿设计的。就在下图这个照片墙的背后,他说这里面特别安静。这是他们从塘栖搬到杭州定居时的房子,四十多平米,最多的时候住过9口人。可惜这个房子要拆掉了。
不管是对房子还是孩子,郑爸爸都会用自由空间给予尊重。在《爸爸的木匠小屋》里,郑爸爸偏爱榫卯的松配,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可拆卸的、可以适应不同环境的松配结构。下图是“凳子拐杖”,用榫卯结构,将拐杖和凳子结合在一起。“这把凳子拐杖,我父亲在的时候就跟我提过,可那时没做成,倒是现在做出来了。”郑爸爸这么说。下图是“密码箱”,一个以纯木制成,没有任何金属件的作品,只有按对盒上的三个密码,盒子才能打开。现在郑爸爸把它升级了,要以设四位数的密码了。
传统的木匠都会讲究木头的适应性。现在很多厂商做茶几,喜欢切一大块木头打磨。古人不一样,他们做桌子是用四块板拼接围合,中间再放块薄一点的木材。木头潮的时候会发胀,冷的时候又会收缩,木板之间的接缝就给予了木头收缩的自由。下面这段话,郑爸爸说的是榫卯的松配,读起来更像是育儿箴言。“以前我们的观念是家具一定要牢固,牢固的话一定要紧配,但是紧配的话有一个缺陷,用到一定年份的话,它还是会松。松配的话呢,主要是一些榫卯构造……松配结构的好处就是把原来木材可以变形的这一部分,做松了,松了之后让它可以自由地收缩。”当没有自由的时候紧配的时候,木头就会裂开或者松动。作为父亲,郑爸爸的家教方式就是释放孩子的天性,自由、浪漫、舒展。他会帮女儿实践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一起尝试炸柚子皮吃,在家里养蜘蛛。年的时候,女儿要以他为主角,拍摄木工的纪录片。他一开始也不太愿意出镜。后来同意是因为木工本就是他的强项,他以为只是做做传统的凳子椅子。接下活儿之后他才明白,女儿要让自己做的是打破传统,每个节气都要做一样和时令搭得上关系的东西。郑爸爸说,“如果不是女儿一直坚持要拍下去,我可能不会做出这么多东西。”在女儿眼里,郑爸爸是开明的、非常有童心的,“他从来不会觉得我们的想法会不靠谱什么的,如果我们有了很天马行空的想法,他只是会思考说那它可以怎么去实现?或者我们怎么改进这个想法,把它从一个大家都觉得不可能的东西变成一个可能的。”后来,《爸爸的木匠小屋》拍了三季。下图是女儿郑若行微博上的小画。下图是郑爸爸做的洗漱间里放置眼镜的架子。我的老爸也很浪漫
看着《爸爸的木匠小屋》,非常羡慕郑若行能有那么浪漫的一个父亲。后来想想,我爸也挺浪漫。这些年我过生日的时候,我爸总会给我发红包。今年我在驾校的食堂排队打早饭,7点刚过,就收到我爸给我发的红包,写着“女儿,生日快乐。”我爸平时总是连名带姓地叫我,“女儿”这个词,对于一个总是将关心给予孩子的妈妈来说,很不一样。我点开红包,回个“收到”继续排队。过了几分钟,我掏出手机又看了一下,“女儿”这两个字让我鼻子发酸。去年国庆,我们一家三口回了内蒙农村。我每天在朋友圈里发动态,用牛粪烧土豆,被烟追着转圈跑;孩子憋着劲地起葱,把自己累到脚软筯麻;孩子和他爸一起下地窖。我和我爸妈视频分享。10月3号,完全没有任何预兆,我爸说要自驾去内蒙看我,当天下午就去保养车,买了礼物。第二天他们(我爸我妈和我妹)上了路,我才确定,他们是真的要来。将近公里呀,那几天还下着连阴雨。第三天下午,他们找到了孩子奶奶在农村的家。孩子把他在内蒙学会的本事在姥姥姥爷面前表演了个遍,还又下了一次地窖。这种跨越山海来看你的浪漫,我家娃爸都没干过。有一次,娃爸说起孩子奶奶夸我,说我这个儿媳不争不抢,还总怕他们没钱,给抽屉里放钱。我听到这话之后,当时的回答现在想起来自己也想笑,我说:“我可是大家闺秀。”这大概就是浪漫的父亲给予女儿的底气吧。#家庭教育#“松弛而紧密”的亲子关系,多么令人神往
平等、尊重、倾听、表达……
父亲用这些方式,让孩子保持兴趣,保持热爱
因为,这位父亲注重的是“底层思维逻辑”
底层思维的培养,也是童行书院的核心理念
欢迎1元体验童行四大课程
不把眼光囿于当下,而是打开眼界,放飞思想
打好底层基础,才能走的更远
作者:韩乐
儿童故事创作者
生活教育实践者
互动话题
你平时在生活中会设计一些小巧思或者小浪漫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拓展阅读
诺奖得主发现了这个定律,没时间陪孩子的家长,有救了
当你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是在保护孩子的大脑疯狂!他们在这样监控孩子高分纪录片回归,被拐、被弃养、车祸、整容……这些孩子后来怎样了?所有的教育理论,都比不上你对孩子这样做投稿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
tongxingschool.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081.html